王世襄先生的未了心事:愿文革定罪能平反\红木国标执行难原因之提法欠妥
张建智
一眨眼的时间,王世襄先生已离开我们快五年了。
记得香港董桥写过《王老的心事》一文,说,“王世襄先生是个知足的人,也是个不快乐的人。他的知足和不快乐我都见过。”他还说:“上世纪的艺坛前辈处世顶真,读书顶真,笔墨顶真,上承千年风雅的香火,下启一弯清流之韵致,21世纪打起百盏灯笼也寻不到他们的影子了!”
这些话,使我想起王老入住北京朝阳区中医院时,我去看他,他曾用吴语与我低声谈及,尚有一件心事,总缠绕于心底,未曾了结。当时,我也未细问,不知其指。读了董文后,茅塞顿开,忽然想起,王老逝世的前一年,曾用快件特地寄我一本《缀英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诗选》,此书,厚重如砖。在此书523页,王老亲书“王世襄小传”介绍自己,那是他老人家用颤抖的笔,写在这书上的自况。现特录之:
“五十年代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三反运动’关在东岳庙,日夜逼供四个月。随即送公安局看守所,手铐脚镣十个月,并传染上肺结核。因查不出问题,公安局命取保释放,但无任何结论。同时收到文物局和故宫通知,已开除公职,可去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在家养病一年后,我被中国音乐研究所收容。一九五七年党号召帮助整风,我据实陈辞,又被划为‘右派’。一九六二年通知我摘帽并到文物系统工作。一九九四年退休,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二八年一月,中央文史馆编印文史馆馆员诗集。本人列入编委会,但因年老未参加工作。作者诗前均有小传。本人传中有数语可视为对我过去的结论。(见用笔划出的一行有半。)因本人过去遭受的不幸事件,远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当年文物局、故宫、公安局的人员均已逝世,只好由直属国务院的中央文史馆来做结论了。王世襄,二八年七月。时年九十有四。”
王老生前是国家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王老为了说明自己业已平反,特镂空一张纸,将上引文字粘在此书523页,立此存照。试想,对于一个九十四岁耄耋老人,要花多少心思。王世襄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机会,能还他一个公道。在没有上级部门或主管单位、领导可给他平反时,他唯一能引以为据的,就是这本中央文史馆编的《缀英集》了,似乎它可以代替一纸红头文件。
其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历次政治运动,王世襄全碰上:反右时,被戴上帽子,“文革”中被抄家,后全家被赶出了北京城;他与夫人袁荃猷都下过干校,可谓样样不落。但这些运动,他似乎无所谓。谈起反右,王世襄记起的,只是跑西山捉蝈蝈;说起“文革”,则记得大柜当床;而回忆干校艰苦生活,他说的是大摆鳜鱼宴的经历。那么多运动,带给他的灾难,他未必看得很重。
唯有“三反”中的经历,在他一直是锥心之痛,始终难以释怀。对这次运动,王老特别顶真。真的,当你说他落后,说他右派,说他反动,哪怕说他反革命,他并不往心里去。而“三反”,查的是“贪污与盗窃”,一个方正做人的书生,因此等罪嫌拘囚入狱。虽然最后因没有任何证据而取保释放,但也没有给正式结论还他清白。不明不白放出来后,故宫让他自谋职业,好像坐实了似的。
这确涉及人格、品质,涉及做人底线,对一个清白做人的读书人来说是极为难堪的侮辱。于是这成了王老最放不下的心事:五十年始终解不开的心结。
这一件往事已过去六十多年了,跟谁去说呢?寻求法律,事情早过去了,找领导,也早换了人。至今,只剩下历史,还欠王老一个公道。为了这“上承千年风雅,下启一弯清流”,他于生命的最后时间,只能可怜地求助于一本“文史馆员的诗集”,以自我慰藉、自我证明:还他一个清白人、一个大写人!在王老已归道山五周年之际,读他的手迹告白,想读者自能领会其中绵绵的哀思罢。
来源:文汇报
《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就红木新国标执行难问题,新浪红木记者采访了联合传媒CEO赵夫瀛。
据赵夫瀛说,《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28010-2011)国家标准于2011年10月31日发布,2012年8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发布实施前后,一些媒体在报道它的时候,将其称之为“新国标”,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
不妥的原因在于,一些媒体误读了28010标准。该标准的引言部分说得非常明白:“本标准立足于传统技艺与当代木材科学技术的结合与发展”,而其标准的名称更是直接了当地说明,它是“通用技术条件”,因此,它与2000年的《红木》国家标准(GB/T18107-2000)和2008年的《深色名贵硬木家具》部颁标准(QB/T2385-2008)是完全不同的标准,它们之间没有延续和替代的关系,也没有新与旧的关系。《红木》标准是木材标准,《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是家具标准,而《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标准是技术工艺标准,它们各管各的事。
大家可以看一看该标准的目录,其主要内容是:产品命名和分类、主要尺寸、要求、质量明示、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识、使用说明、包装、运输和贮存,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而许多媒体并未搞明白这些,将其称之为“新国标”,把它当做《红木》国标的替代标准,这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的宣传,会对读者产生误导,所以应该予以纠正,可简称为“技术标准”比较合适。
文/刘玲芳
展览名片>>>
展览名称:7间房:嘉木堂明式家具现代生活空间暨王世襄先生纪念室展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8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陶瓷三街艺术工厂
主办单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在各式展览扎堆的九月,要想出奇制胜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7间房:嘉木堂明式家具现代生活空间暨王世襄先生纪念室展”轻而易举地做到了。即使不说这是今年中国嘉德携手香港嘉木堂奉献的第二场明式家具大展,也不提王世襄先生的大名,单单是这些气质不凡、品味卓雅的空间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与陈设理念,就足以夺人眼球了。也难怪中国嘉德如此自信地表示:“7间房”堪称明式家具展览的“第一把交椅”。
5.白墙之上挂有王世襄先生的题字(图片提供:嘉木堂)6.“7间房”展厅分布图(图片提供:中国嘉德)谁说传统不现代?
何为“7间房”,这应该是不少人的首要疑惑。玄关、客厅、收藏房、书房、餐厅、炕房与王世襄先生纪念室,这是中国嘉德在本次展览中,根据“现代家居”概念区分出来的7个不同的使用空间。若在现场布置阶段前往看上一眼,极简的空间风格只能用现代或时尚来形容,压根不会想到这里会被用来展示传统味儿十足的明式家具。
炕房,舒适至上的简洁布置(图片提供:嘉木堂)七个房间之中,共陈设有嘉木堂收藏的28件明式家具珍品和数件王世襄先生旧藏文玩,包括明式家具的各种类别,如椅凳、桌案、床榻和柜架,还有小件案头陈设类家具及文玩。构思之巧、涵盖之广,不可谓不精彩。
客厅(图片提供:嘉木堂)客厅,灯光与色调给人以温暖之感(图片提供:嘉木堂)王世襄先生曾说过:“明及清前期家具陈置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最为适宜,自不待言。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见到几处非常现代化的欧美住宅,陈置着明式家具,竟也十分协调……思考一下似乎也不难理解,正是由于西方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简洁明快的格调在本质上和明式家具有相同之处的缘故。”而这也正是策划者的用意所在,在现代而时尚的家居环境里,明式家具才能充分体现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美。有人觉得明式家具高高在上、不可触碰,其实不然,它们能够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不刻意,别有一番“混搭”的魅力。
中国嘉德工艺品部负责人乔皓则表示,明式家具作为艺术品,它的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立体的。在这次的展览策划中也做了不少的尝试与创新,对每一个房间的营造及细节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都斟酌再三,包括道具的选择、展品的摆放、投射的灯光等等。他希望来到现场参观的人,不仅能看到明式家具的美,也能感受到其与现代家居环境的和谐相融。
怀念故人,以这样的方式
“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先驱,王世襄先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对明式家具的认识,使之成为了一门学问。今年是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纪念,今天的这个展览,是对他的再次纪念,希望能给各界朋友带来美的享受。”这是中国嘉德副董事长王雁南在9月17日的展览开幕式上说的一段话,简单中透着真挚。
今年三月,中国嘉德两场开年大展之一至美生活系列展之“选中之选器美神完:嘉木堂呈献明式家具精品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展览甫一亮相,便赢得满堂彩。而该展览重点呈现的是明式家具在不同的灯光、不同视角下的造型与细节之美。
书房,主调蓝色,清新中带点冷静(图片提供:嘉木堂)玄关,气息简洁明了(图片提供:嘉木堂)紧接着的五月份,中国嘉德2014年春拍“器美神完:嘉木堂藏明式家具精品”专场预展登场,突出的是中国元素的美。纯白的背景、中国园林风格的花窗和月洞门,观者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游览,称得上享受,最终的拍卖成绩也不负众望。
之后,中国嘉德还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如研讨会、音乐会、王世襄先生的书法遗迹展等等,而此次“7间房:嘉木堂明式家具现代生活空间暨王世襄先生纪念室展”则经过了半年之久的精心筹备,再度携手嘉木堂,继续为爱好者呈现明式家具的低调之美。
嘉木堂的感恩书
王世襄先生在世时,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与收藏。嘉木堂将对他的敬仰之情,倾注于这样一场前所未见的展览中,也算是另一种传承。
这同时也是嘉木堂主人伍嘉恩认为的最合适的纪念方式:除了怀念,还肩负责任。在王世襄先生的注视、帮助及鼓励之下,嘉木堂一步步从只有英文名的“GraceWuBruce”成长为业内顶级机构,伍嘉恩也在与先生近三十年的交往中不断成熟、蜕变。
在和不擅中文的伍嘉恩通信时,王老先生常常不厌其烦地翻译成英文以便她阅读,后还要求她多尝试用中文通信;1994年嘉木堂迁新址,举办明式家具展览,先生不仅亲临香港主理开幕仪式,还建议伍嘉恩给展览撰写图录,后寄来四言铭文“选中之选,器美神完,香江小别,刮目相看”……种种,可以说,正是先生待人处事的大家风范及精益求精,才成就了“大家风范”的伍嘉恩与对家具品质要求“精益求精”的嘉木堂。
王世襄先生逝世之后,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杂志的编辑想出版一本专集以寄托心意,计划向伍嘉恩约稿,她推辞了。在回复邮件里,她这么写道:“我与王先生交往30年,那么多年,那么多事,不知从何说起……待收拾心情后会为王先生意愿中的‘教育广大人民对优美精湛、卓越无俦,在世界工艺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之我国家具艺术有更多认识’继续努力。”而“选中之选器美神完”及“7间房”展览正是在此动力驱使下的一部分成果。
不可多得的珍品加上令人赞叹的展览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不可否认的是“7间房”展览的创新之举与艺术效果已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只希望这样的展览多些、再多些,唯有如此,才不会浪费明式家具的好,不会辜负王世襄先生的一片丹心与策划者及爱好者的满腔热情。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8月11日记者从云岩区生态文明建设局获悉,今年上半年,云岩区加大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力度,共查处各类林业案件115起,有效地保护了辖区森林资源,“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为切实保护好全区森林资源,云岩区森林公安派出所针对面广情况复杂的实际,深入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认真梳理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并严厉查处:一是违法占林违建和非法开垦林地;二是乱征乱占林地湿地、乱砍滥伐林木、乱采滥挖古大珍稀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三是违法运输经营加工销售木材和野生植物及其制品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行为。
(来源:《贵州都市报》)
廿载时光,王世襄与范遥青的书信谈艺录
王世襄,出身京城名门,当代著名学者、文博大家。范遥青,常州人,出身农民,当代留青竹刻名家。这两个出身悬殊的人,因为对留青竹刻艺术共同的雅好而结缘,自1983年5月两人初识,到2007年10月之间,书信往来长达20多年、170多封。
《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一书,不久前由三联书店出版,精选了王世襄写给范遥青的135封书信。本周,《城事·档案柜》记者走进范遥青家中,听老人讲述书信背后的艺术人生故事。
本报记者李桦通讯员陈期翁丽娟文摄
上世界80年代末,王世襄(左)先生与范遥青的合影执着竹刻的农民让大家青眼有加
今年74岁的范遥青,老家在常州雕庄。他的祖辈是做鸟笼的,他也做得一手好鸟笼,主业则是种地,但他一直对留青竹刻十分痴迷。后来,他结识了常州留青竹刻大家白士风。文革结束后,常州工美研究所组织了一批能工巧匠,白士风当时在工美研究所搞留青竹刻。有一次,工美所接了一批出口日本的竹刻镇纸订单,来不及做,就喊了范遥青去帮忙,他在那里待了一年半。
范遥青告诉记者,和王世襄先生结缘,还要感谢香港著名竹刻收藏家、鉴赏家叶义先生从中牵线。
叶义喜欢收藏竹刻作品,上世纪80年代,他便与常州留青竹刻名家白士风和徐秉方有交往。有一年,叶义到常州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还寂寂无名的范遥青拿到了叶义的名片。范遥青按名片上的地址,请一位熟人的亲戚带了一件作品到香港,请叶义指点。当时,是不能随便寄信到境外的。
后来,叶义在英国办了一次留青竹刻作品展览,徐秉方和范遥青均有作品入选,展览结束后,出了一本作品集。叶义把这本作品集送给王世襄看,王世襄得知,范遥青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一直在坚持这门濒临灭绝的艺术,便对他青眼有加,从此,王世襄便以老师之职,对范遥青的竹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
20多年,两地谈艺录
1987年1月20日,王世襄先生写给范遥青的信1983年5月30日,王世襄给范遥青寄来了第一封信,从此拉开了一位文博大家与一位农民竹刻家长达20多年的艺术笔谈。
第一封来信,差点没有收到
回忆起往事,范遥青很是感慨,“这封信我差点没收到,当时信寄到了常州工美所,而我当时在雕庄乡下,幸亏有一位热心的徒弟重新写了个信封,把王世襄先生的这封信装在里面,转寄到了雕庄我的家中。当时收到这封信,心情只有两个字:狂喜!”
在这封信的第一段,王世襄就开诚布公,“对我来说,一切竹人我是一视同仁的,只是不出名的,艺术高于其声望的,应该替他鼓吹鼓吹,助一臂之力。我对竹人并无所求,也并不想要你们刻的东西,巧取豪夺。只是希望振兴祖国这门传统艺术而已。”
第一封信,王世襄就对范遥青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和看法:要自己打稿,自己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自己刻,这非常重要,今后如能高出他人一等,就应该高在这一点上;要题材多样化;要风格各不相同;要有不同刻法,加上立体圆雕、透雕,不要全是留青。王世襄还提到,他请人拍了支慈庵(编者注:支慈庵,苏州人,1904-1974年,著名竹刻大家,培养的弟子有徐素白、方锦霞等)刻的一块臂搁,“一面是荷花蜻蜓,背面竹黄全是蚕桑,极精。”放大后效果如好,就寄给范遥青供揣摩学习。他还叮嘱范遥青,“竹材非常非常重要,应好好准备,入冬进山采竹。总之,一切事要认真,要下功夫。天下无不下功夫而能有收获的事。”
“要自己创稿,自己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自己刻”,这个观点,王世襄在后来的信中又多次提及和强调。范遥青告诉记者,他一直记着王世襄对自己的教诲,即使现在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还坚持由自己画底稿。
记者看到,这100多封来信,有些是用毛笔书写的,字体洒脱隽永,令人忍不住啧啧赞叹。小心翻阅这一沓沓书信,记者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家长里短,多为王世襄无私指导范遥青、提高他的艺术修养的殷切之语,王世襄对竹刻艺术的殷切爱护和扶持之心,随处跃然字里行间,如1987年12月1日来信:“我认为刻十件寻常的,不如刻一件极精的。刻平时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没有试过的技法。只有这样才有长进和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奋斗的方向。”1998年3月1日来信,得知范遥青开始坚持自己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画稿,非常高兴,在信中写道,“一定要如此,才能有进步,有突破。否则总是寄人篱下,让人牵着鼻子走,而且无法表达自己,一只鹦鹉而已。”
在王世襄的来信中,也不乏对范遥青在艺术上走了“偏路”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如1985年11月11日的来信中,这样说道,“黄老(编者注:指黄苗子,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评论家)的字请用阴刻,刻后不可填色,填色便不大方了。一切竹刻恐只有对联、匾额大字可填色,其他艺术品一填便俗,不知以为然否。”
范遥青告诉记者,他本名叫“范尧卿”,而“范遥青”则是他的艺名,是王世襄帮他改的,取自唐代大诗人韩愈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思是,做一棵小草,做好本业,不要去争名利、争什么大师,还嘱咐他在竹刻上落款用“小技耳”较好。范遥青说,这是王世襄先生的衷告,让他没齿不忘,永远铭记。
北京见面,有幸去故宫博物院看库房精品
书信来往谈艺20多年中,王世襄与范遥青曾见过几次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但具体是哪一年,范遥青说他不太记得了。王世襄的家住在北京芳嘉园胡同的一所四合院内。“我坐火车去的北京,把钱缝在裤子口袋里,呵呵,还带了全国粮票。”范遥青回忆。
在北京,范遥青在王世襄先生的提携下,在艺术上得以大开眼界。王世襄拿出自己收藏的竹刻名品给范遥青欣赏揣摩,还是没过瘾,他就带着范遥青,去故宫找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去库房里看那些竹刻藏品,抬出了整整两大箱,他们就戴着白手套,一件件观赏,有明代的,有清代的。“当时也没有照相机,就拼命靠眼睛看、脑子记。”范遥青向记者回忆道。他说,记得当时看到了一件清代早期的陷地刻白菜笔筒,菜心深达六七层,手掌大小,精美异常,令他印象极其深刻,心灵极其震撼。看完藏品,王世襄说,可以尝试把常州的留青技艺与陷地刻技艺融合,创造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来。后来,范遥青就以陷地刻为主攻方向。历史上陷地刻只有荷花、白菜二种刻法,在这个基础上,范遥青又新创了百合花、令箭荷花、兰花等题材品种,留青与陷地刻技法相结合,突出了刻的味道,以少胜多。
通过王世襄,范遥青又结识了李一氓、启功等喜欢竹刻雅好的知名文化人士。李一氓收藏的竹刻作品,大多捐给了四川博物馆。李一氓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农民竹雕家》,发表在1985年3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文中这样评价范遥青的竹刻艺术:“精到之处,不比明清两代的竹刻名家差,甚至,不管怎么说,可能还比他们好。”
2008年,得知常州竹刻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已在病榻上的王世襄还特意打来电话祝贺,并对几位常州竹刻艺人念念不忘。2009年11月,95岁的王世襄去世。范遥青说,王世襄先生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文化、有艺术,更有光风霁月的品格,以及对常州竹刻艺术的源远影响。虽然他和王世襄的书信所有权属于他本人,但他认为,王先生的治学方法和美学思想应该为学界公有,这也是他愿意把它们整理并出版的原因。
来源:cz001.com.cn
“年年榆”高端红木工艺品展,将于6月26日至6月30日在省会古韵古玩城举办。据了解,本次展览包含海南黄花梨、越南花梨、金丝楠、紫檀、沉香、檀香等珍宝级红木工艺品展。来自省会珍宝级红木工艺品收藏大家、鉴赏名家的大量精品将参加展出。
近年来,随着红木价值逐年翻番,各种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成为收藏投资界的“王公贵族”,喜欢红木家具及工艺品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购买者的年龄也呈现年轻化。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红木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投资价值,本次展会上展出的红木工艺品有摆件、扇子架、首饰盒、笔筒以及人们常见的手串等等,其中有些是将原木加工雕刻而成,有些是根据木材本身的形状加以改造而成的精品。各色各样的古董古玩,翰墨飘香的文房摆件,还有古朴典雅的根雕收藏品等精品,可让观众在了解红木工艺品的同时领略艺术的魅力。
由于红木的稀缺性,不少买家除了实用性外,购买的时候还会考虑其投资价值。但是大家要想对红木工艺品等进行收藏就必须对红木从材质、做工、保存等方面进行了解。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红木材料主要是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越南黄花梨、大红酸枝这四种,投资收藏者可以通过跑市场,看样品,积累知识等方式获取辨别材质的能力,分清楚这些木材之间的材质差异和价格差异。要学会辨明假货,投资收藏者应尽量去专业的、信誉好的红木家具及工艺品店购买,并且要求他们出具正规的产品说明书和鉴定书。要注重红木的保存方法,除了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防止变形,被虫蛀,被水浸等。(肖鸿整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