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商场定制家具货没送到店主却失联\市民收藏千年古沉香木雕估价千万元
唐女士团购时签订的合同。
花13000余元团购家具,三个月后,到了该上门安装的时候,却得知门店撤场了。3月17日下午,长沙市民唐女士向红网新闻热线报料,本想安心定制一套家具,没想到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三个月后家具未装电话关机
唐女士称,2015年12月份在长沙居然之家高桥店,团购了一套多睿诗品牌的定制家具。“通过POS机缴付了全款,他们(多睿诗)说会在2016年3月15日上门安装。”
到了该交货的时候,唐女士却一直没有等到工作人员出现,她开始着急打电话给多睿诗的导购员,对方表示已经离职,让唐女士找店主协商。唐女士再拨打多睿诗门店店主,却发现对方已经关机。
下午2时许,唐女士来到居然之家商场进行维权发现,多睿诗门店的大门打开着,没有售货员在场。
门店未办撤场流程离去
时刻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该品牌家具店的营销中心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称,由于违反公司相关加盟规定,公司决定取消长沙地区多睿诗品牌系列的产品销售代理权。“即日起,该门店老板的一切行为与多睿诗公司无关。”
居然之家湖南分公司营销管理负责人杨先进表示,多睿诗门店在一个月前,未办手续的情况下撤场,目前还欠着租金和物业费。
商场:提供消费证明才能赔付
在该商场的会议室,杨先进说,将会协助唐女士进行赔付,商场不会因为撤场缘故而不处理。
“但她签的订购合同上没有关于我们商场的标志,所以不能保证是否在这里买的。”杨先进称,唐女士应该联系导购员,出具一份进店消费的材料,商场才可对唐女士进行先行赔付。
(来源:红网)
一对千年古沉香木雕
海南沉香古时称为“崖香”又称“琼脂”,自古以来享有盛誉,被公认为众香翘楚。海口一收藏爱好者陆先生昨日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对估价上千万元的宋元时期(距今约千年历史)海南沉香木雕。这对沉香木雕有何故事?有何来历?规范的名称应该叫做什么?藏家陆先生想搞清楚它们的“历史”,希望广大读者和收藏爱好者能帮他指点指点。
记者刘伟文/图
在陆先生家,记者看到了其珍藏数年的海南沉香“宝贝”。记者看到,这对沉香木雕包括两件,从外形上看是一男一女。男雕像高34厘米,直径18厘米,重约1.5千克,女雕像高35厘米,直径17厘米,重约1.6千克。这对木雕人物栩栩如生,两座雕像的人物好像坐在板凳和椅子上参加祭祀活动。男雕像身穿长袍右腿微微抬起,双手抱拳,面部圆润;女雕像戴着头冠、身穿华服,双手藏在长袖下,面部饱满,表情坚毅。
据海口收藏爱好者陆先生介绍,数年前一次和朋友到海口周边地区一户人家,无意间发现这对人物木雕。据老乡介绍,此对木雕是海南沉香雕制而成,与宗族祭祀有关,具体年代不太清楚,但肯定是个“老物件”。当时陆先生看到这对木雕就爱不释手,经过一番波折,终于从老乡手中收藏到了这对木雕。为了搞清楚这对木雕的来历,陆先生几次前往北京寻找专家鉴定,专家告诉陆先生,确定这对木雕为海南沉香黄熟香雕刻作品。其包浆圆润自然,纹理清晰,人物面部神态生动自然,其雕刻手法及人物的形态服饰特征,特别是女雕像的座椅符合宋元时期的风格,是一件大开门的木雕,是研究海南沉香历史及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对木雕是成对出现的,非常少见。据行内人保守估计,这对木雕市场价过千万。
“本来只是出于喜欢,没想到原来是个宝贝,还具有研究价值,所以我要保护好它们。”陆先生告诉记者,他特意在海口一家银行租保险柜来存放这对木雕。“这对海南沉香木雕的名称是什么?背后还有什么故事?希望懂行的人多多指点。”陆先生说。记者将这对木雕的照片拿给一些业内人士鉴赏,据一业内人士猜测,木雕像中的女像有可能是以海南巾帼英雄冼夫人为原型的大型沉香摆件,应该是祭祀用的。
6月7日上午,市民何洪斌向记者展示了一块他收藏十多年的海南花梨木摆件。
何洪斌介绍,这个摆件是民国时期的,长近80厘米,宽15厘米,重2000克以上,是十多年前他与福建一位藏友交换所得,算是海南花梨木中的“巨无霸”。雕刻图案为“五福临门”,寓意幸福美满,雕工精美木质细腻。
据悉,海南花梨木生长缓慢,目前资源已经枯竭,受其影响价格暴涨,每克市场价超过黄金,成为木中珍品。
本报记者张鹏摄
来源:平顶山晚报
文/吴少菊图片提供/藏息堂
人物名片
王耀王耀,藏息堂主人,字伯熙,号林西居士,安徽歙县人。为砚雕艺术家,制砚、藏砚已近三十载,著有《砚藏》一书。作品追求浑朴自然、雍容方正,透露出温和平淡的纯正传统文化气息。历年入选嘉德、翰海春秋拍卖,屡创佳绩,为海内外诸多收藏家、书画家及博物馆机构争相购藏。现在北京通州台湖地区创办“藏息堂”,集生活美学研究、文房雅器创作和写经法脉传承于一体。
导语
在北京这座迥异于故土的城市中,王耀辟了一处两千多平方米的藏息堂。与城市间保持着刚刚好的距离,不阻碍学习新知,也能反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带着一份对传统与美学的坚持,藏息,制器,润物及人。
歙砚,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开元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安徽歙县是歙砚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砚材资源及大量的传世古砚可供观摩研究。
藏息堂休闲会客室一隅出生制砚家庭的王耀,十几岁便轻松习得制砚技艺。二十出头,带着一股生猛与锐气创作的青年,就敢为人先,以“碎石斋”之名,成当地开店售砚第一人。
如今的王耀,离开故乡,“转战”北京,业已有几年的时间。理由当然不是他戏言的“北京雾霾太严重,我来给首都人民吸吸毒”……他只是在这座迥异于故土的文化大融合的城市郊区,辟一处两千多平方米的展厅与工作室,与城市间保持刚刚好的距离,不阻碍学习新知,也能反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带着一份对传统的坚持,藏息,制器,润物及人。
藏息,制器
藏息堂,声名在外,是过往碎石斋与砚藏工作室累积的美名,也与主人王耀的制器、收藏理念不无关系。得幸切实走入过藏息堂的人,最能感受那其中所蕴含的静美。
“藏,不是隐藏,是收藏;息,就是自己的心;藏息,就是把自己的心给藏起来。”给“藏息”下一个清晰的注解,更可了悟王耀在其中寄寓的追求:“其实是希望将美好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心里,让自己的心能够变得更加的美好。进而发散出去,让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份美好,并能从中受益。”
藏息堂展厅,分为两部分,分别展示王耀所藏古砚与自制砚台。王耀最初收藏的所谓“美”的事物,是古砚。那时的他正处在制砚的困惑期,对于现代许多本身就未曾使用过砚台而投身制砚的从业者来说,这种与砚的距离所导致的某种失却本真与内涵的行为,令王耀开始反思。收藏古砚,皆因古人制砚纯粹,哪怕简简单单的一方砚,也有更深层的美学蕴含其中。观摩,体会,汲取古人的制砚经验,探研古人在这一特定形式中的审美理念,以提高对传统砚文化精神内在的认识,是王耀藏砚的初衷。“古砚里有非常多的基本元素,它可以提醒我。往往能打动人的就是这些基本的元素。”
而今的王耀,保持着一方砚,至少需用一年的创作周期。这其中多半时间,都是用来忘记与等待。他笑着解释,很多人在对别人及其作品提出意见的时候,总能找出诸多不满,面对自己的创作,却总觉得是“自家的孩子”,哪里都好。因此,作品完成差不多的时候,王耀便将它放在边上,忘掉它的存在。搁置一段时间之后,重新拿出,就仿佛看到他人的作品,能瞧出许多问题,进而完善创作。王耀用这种方式不断提醒自己,也是他对作品品质不可撼动的坚持。
生活美学研究、文房雅器创作、写经法脉传承……得幸走入过藏息堂的人,最能感受,那其中所蕴含的静美,之于眼界,之于心灵。沿袭传统美学的温柔含蓄
从传统中汲取力量,王耀的藏息堂,从生活中实用的器皿,到写经、书画等审美,通过个人多年经验的糅合与重新编排,以手造的温度,寄望为人们打造一个符合现代生活的新文人生活空间。于藏息堂定期开设的写经公开课,也令更多人在与笔墨纸砚近距离地交流中,感受传统的力量与美学。
“东方的艺术,更多的是总结了各种各样的让你去更好感知事物的捷径。”对于东方美学,王耀的解读带着他本人与作品所携带的气质:温柔且含蓄:“东方的传统美学,首先是不失典雅,有韵味。其次,它以人为主宰。器物服务于人,它的美学传达,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释放,不用喧哗,就只安安静静的就能令你感知这份美,而了解越多,越能感到舒适与安定。”
生活美学研究、文房雅器创作、写经法脉传承……得幸走入过藏息堂的人,最能感受,那其中所蕴含的静美,之于眼界,之于心灵。就如同一方流传的经典好砚,在古代作实用器皿时,即为美;经过岁月的长河至今,置身于当代设施环绕的博物馆里,也仍是美的;“甚至带进装修很时尚的办公室里,摆在苹果电脑旁边,也照样能展现出内在气韵”。东方审美之为人服务,不具攻击性、刺激性,而是以舒适之姿通达内心,充实而长久地输送出美的力量。
紫砂上绿釉太湖石雕塑(王耀作品)变与不变的“痴”
对比最初的制砚水平,王耀说,他感受到自己作品的完善,他也还在继续追求着,让不足的充实起来,让不完整的更加完整起来;而砚藏,如今的王耀业已过眼几万方古砚,留下的精品不少,错过的好砚,也不少,只一份“痴念”,一路相随。
年幼的学生时代,王耀就曾为了换取一方砚台,以帮助拥有砚台的同学写了一学期的作业为条件。相交十几年的同好益友晓中,回忆起一次陪同王耀去看望一方与他擦肩而过落入他人手中的罗纹金星砚时,还能清晰记得他长久静默无言伫立观望,两眼含泪的情景。如今再度问起王耀收藏古砚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笑笑,还是颇有些孩子气地说:“就是看到一方好砚,自己买不起,或是被别人买走了。”
生活美学研究、文房雅器创作、写经法脉传承……得幸走入过藏息堂的人,最能感受,那其中所蕴含的静美,之于眼界,之于心灵。紫砂上绿釉太湖石雕塑(王耀作品)这种“想把所有好的东西都往自己家里搬,没钱都要借钱买”的“痴”与“执”,如今已有了不同的注解。现在的王耀,收藏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古砚,只要好的东西,都会心痒想着收藏。但现下的收藏却并不意味着就是花钱购藏。“因为世上万事万物太多了,很多是你买不起的,也买不完。”买完之后,能够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才是王耀关注的重点。他也更多了一份释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眼、心,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一个博物馆,去收藏这些美的事物。并把自己好的东西,美的东西,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来分享。”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连续三个月每天俩电话翻看刘先生手机的黑名单,有几十个不同的号码。刘先生告诉记者,这些电话全都来自一家家居公司的营销人员。“三个月来,他们公司的客服人员每天都会给我打两个电话,问我需不需要买家具,一天都没间断过,太让人佩服了,我也是受不了了。”
刘先生说,三个月前,他去过一次家居展览会,领票时曾留下过自己的电话,没想到就成了家居公司的重点营销对象。“每天都给我打两个,有时是男的,有时是女的,每次电话号码都不一样,重点就一个,给我推荐他们公司的家具。”刘先生说,他的确是想装房子,但轰炸式的促销电话让他非常烦恼。刚开始他试图将推销电话拉进黑名单,但过了几天发现,这根本无法阻止这个公司员工坚持不懈的推销。“刚开始我还会平心静气地回绝他们,没想到他们这么有毅力,三个月了还没放弃,到后来我实在太烦了,也不管礼不礼貌了,直接就挂掉电话。”
面对三个月的电话营销,刘先生实在难以忍受,最后只能通过电话和微博联系家居公司“求放过”:“我跟他们反复强调我不想买家具了,请不要再骚扰我。”记者也联系了该家居公司,该公司表示,他们已经核实了情况,并转交给公司相关部门尽快处理刘先生的投诉,避免刘先生再受到电话营销的打扰。
律师:可保留证据再投诉志同律师事务所律师初云鄂建议消费者,如遇到电话骚扰,最好保留证据到行业监管部门投诉维权。同时,注意保护电话隐私,例如在签订一些合同时,可附加上个人信息保密条款,以此约束对方出卖自己资料的行为。同时,记者也提醒消费者,可在手机上安装来电防火墙等设置,过滤一些陌生来电,以免被反复骚扰。
(来源:每日新报)
孟晖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流传甚广的情伤故事。不过,今天的读者或许不会注意,在小说压轴情节中起关键作用的“百宝箱”,其实就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便携式保险箱”。也就是说,虽然故事可能属于虚构,但出现在其中的重要道具却具有写实性,是明人很熟悉的一种日常用具。
这篇小说中很具体的写道,所谓的“百宝箱”其实是一只“描金文具”,“封锁甚固”。最终,杜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屉)小箱”,随后“抽第一层”、“再抽一箱”、“又抽一箱”、“最后又抽一箱”,显示该只“文具”内的抽屉共有四层。
文具,也叫“文具匣”,正是明代盛行起来的一种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周全的小形储物匣。概括来说,这是一种“抽屉匣”,即,在一个完整的匣箱上分列三至多层抽屉。不过,匣体之上还会加设一层活盖,此盖在匣背一侧凭合页与匣体相连,前方正中则装设金属面叶。同时,正面配有一张插板,匣体的前缘为之设有插槽,一旦把插板沿插槽自上向下插到底,便可将抽屉悉数遮住,这就有效地阻止抽屉在搬动中滑脱而出。插板上端正中也装有金属面叶,把活盖扣合之后,盖前面叶上的吊牌套入插板面叶上的锁管,然后把挂锁插入锁管之内加以锁合,这时,整个匣体便被闭拢的活盖与插板牢固的密封住,外人休想轻易染指匣内的收藏物。
文具匣一般都在顶面或两侧装有提手,所以很方便提携、搬移。只有掌握挂锁钥匙的匣主人可以亲手开闭这个小匣,因此,它实为明清时代的“小型私人保险箱”。这种小保险箱满足了人们收藏重要物品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得极为普及,稍有身份的人都会备上一只,用以保存珠宝等贵重物品以及印章、重要文件之类。阐述士大夫生活方式的专著《长物志》中,就将文具匣列为书房应备的陈设之一,以之贮存文玩小品。
到了清代,文具匣逐渐改称为“官皮箱”。人们甚至赋予其一个颇诗意的叫法:“七星箱”,把匣上排列的大小不等若干只抽屉比喻为交映的群星。清初的知名生活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家李渔就由朋友赠送了一只七星箱,结果他立刻巧动心思,将之进行了改进。按照李渔的想法,可以在匣体后面正中凿出一个孔洞,然后将一条铜条作为暗栓,从洞中插入,穿过整个箱体,一直抵达正面的插盖。插盖上的相应位置则制出一个凹槽,让铜栓条的顶端插入,以这种方法将插盖固定。铜条的另一个末端突出在匣的背面,正可就便加设锁具,这样,原来只能挂在匣前的明锁便改而置于匣的背壁,转成轻易不能看到的暗锁,这让匣正面的形象浑然完整,陈列在几案上,显得更为美观。
对于匣内的宽抽屉,李渔也半岛官方赞助的多特蒙德 了一种方法,为其单设保险小锁,其思路也颇有意思。据李渔的经验,宽抽屉在抽拉时容易歪斜,手感很差。于是,他让工匠在这种宽抽屉当中也添设一条铜栓条,栓条的末端固定在匣体后壁上,前端则从抽屉正中破壁冒出,且端头制成环形。铜栓条的两边都加设一道薄木片,将栓条夹在当中,既将屉内分为两格,也形成由栓条控制方向的滑轨。这样,抽屉一经拉动,只能顺着栓条笔直向外移动,再无左右进出不匀之虞。同时,在抽屉正面的外壁上,于铜栓冒头之处的左右各置一个小铜环,于是,当抽屉归位的时候,把小锁套入铜栓端头鼻环及并列左右的两环,就可以将抽屉锁住。
一旦理解了古代文具匣的具体形制,杜十娘的故事也就变得更为生动明白。其实,小说中的这个情节恰恰展示了文具匣是多么的符合实用功能。可叹的是,杜十娘并没有能凭之摆脱不幸的命运。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